常见的产品分类维度

      本篇文章将从多个角度来试着对产品进行分类。通过多维度的分类,了解各种产品的特点,给自己进行定位,获知自己需要针对性地加强哪方面的能力,进一步可以用来指导自己日常的努力方向。

用户关系角度

      从产品与用户的关系角度,分为三类:单点、单边、多边。其中多边又可以分为双边、单边等

单点:启动最简单

      计算机是典型的单点用户型产品。只要有一个用户使用,就能产生完整的用户价值。虽然启动简单,但没法形成网络效应,用户转移成本很低。

单边:可能有网络效应

      电话是个典型的单边用户型产品,需要有一群人同时使用,只有一个人有电话是没有意义的,使用这个产品的用户越多,每个用户的价值越大,产品也就有了网络效应,可以像黑洞一样把用户吸引过来。

多边:平台级,壁垒最高

      多边用户型产品一般都是平台级产品,需要几群不同的人一起使用才能产生价值。最典型的就是知乎这个问答网站————由提问者、回答者、围观者构成三边,沉淀了很多内容和关系,任何一个类似的产品,就算在功能上完全抄袭,也很难把用户吸引过去。这种产品一旦启动起来,惯性也更大,壁垒也更高,更难被干掉,而且市场也更倾向于集中,更容易出现垄断巨头。

      明白了用户关系角度,我们看下用户需求角度,把这两个角度结合起来,会更容易理解。

用户需求角度

      从用户需求角度,把产品分为 6 大类:工具、内容、社交、交易、平台、游戏。这个界限并没有那么严格,很多产品是多个分类的混合体。

工具:解决单点问题

      工具用来解决特定的单点问题,可以”用完即走。比如典型的计算器、翻译、看天气的应用。这种产品启动容易,可以快速解决流量问题,但是缺少用户黏性。用户对工具的态度是”有事儿了才会想到你“,甚至希望用的时候最好不要注册。其基本的产品逻辑是:用户要解决特定问题 → 需要做一个任务 → 使用工具 → 达成目标

      对于用户而言,用哪个工具看天气区别很小,从一个工具换到另一个工具基本没什么障碍。

      于是,工具都想找理由让用户留下点东西,比如个人信息、用户关系等等,以便生成用户画像,然后针对性地提供个性化的服务,让用户更有可能黏在这个产品上。但是让用户留下信息不能采用强制措施,应该鼓励和诱导,让用户因留信息的行为而明显收益。比如今日头条根据算法推送喜欢的消息,大姨妈、Keep 让用户与用户之间互动,留下用户关系,渐渐从工具变成社区。

      先把流量做起来,再解决”来的是谁,并抓住他们“,这是工具”从流量到用户“的转化套路。

      盈利模式层面,好的工具可以直接卖钱,但容易被”“别的免费工具,作为引流手段“作为市场策略干掉。所以,工具通常是一种比较初级的产品形态。

内容:价值观过滤器

      必须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如果用户想打发时间,那么”可打发时间“也算一种价值。

      内容产品和用户的关系也多是单点的,表现为单向和中心化的信息传递,由供应方生产内容,提供给用户消费。像一些视频网站,就是常见的内容形态。

      这种产品的基本逻辑是:主动(搜索、订阅等)或被动(推送、推荐等)接触内容 → 消费内容 → 消费后行为(评论、点赞、打赏等互动,以及分享、传播等扩散行为)。

      单纯的内容,很难独立形成商业闭环,传统的变现模式是广告,相对低效,只做了一层”导流“工作,把用户卖给别人,后面发生什么与你无关。

      新的商业模式不仅可以”卖用户“,还可以卖东西。因为内容是一种特殊的工具,使用这种工具的人,更有共性,筛选出一些三观接近的人后,就更容易做出用户画像。比如得到 APP,他们通过优质的内容,大大降低了获取流量和用户成本,接下来各显神通从用户身上获取收入。很多人选择直接交易,比如逻辑思维像热爱知识的用户卖书,还有一些,采用更直接的”供养“变现,用高级的内容筛选出”认可好内容本身就值钱,并且有支付能力和意愿“的用户,直接卖内容本身。

社交:彼此相互吸引

      用户与用户互相玩,彼此吸引并建立关系,最终因此而留下来。

      社交产品是一个去中心化的产物。常见的模式是单边启动,需要同时有一大群人一起来用,才有价值,人越多价值越大。但也有时候是双边启动,比如婚介类的社交应用,需要同时有一群美女和一群帅哥,才能玩的转。

      社交产品最大的优势是用户粘性相对高,最大的劣势是离钱比较远。

      资本环境火热的时候,人们乐于投资长链条的产品模式,比如:先做个工具获取用户,再培育出一个社区留住用户,再做电商,通过交易变现。资本收紧的时候,人们想要更快的看到收益,常用的一些直接用社交变现的玩法,有卖虚拟礼物、道具,比如花钱才能看到对方的联系信息,也有手握流量卖广告,更多的是转电算,给用户买东西

交易:做生意卖东西

      线上的交易,就是电商和 O2O 概念下的各种收费服务。

      做交易的产品分两种,有的是真正的做”交易“,即自己卖货,这种相对容易启动,属于 B2C 模式。有些在做交易平台,自己不卖东西,通过买卖双方在平台上成交。”交易平台“是典型的双边启动,需要足够多的卖家和买家,才能跑起来。

      做交易类的产品就不得不提”供应链“这个词。如何获取买家,如何做品控等等。

平台:复杂的综合体

      这是一种同时满足多种角色的产品形态,也可以说是”生态“。

      如今,很少有只单纯满足一种用户需求的产品了。而平台产品就是最典型的综合体,里面可能有工具、内容、社交、交易、游戏等各种元素。比如微信。

      平台的竞争优势,不在于 IT 系统本身,而在于平台的各种用户角色在平台上内容、关系等沉淀。

游戏:打造平行世界

      游戏不仅仅是一个手机上无聊打发时间的小东西,游戏里面可以融合社交、交易等元素,往大了想,游戏甚至可以理解为时在创造平行世界,释放人类富余生产力。

      最后小结一条常见的产品发展路径,把上面说到的几种需求串起来。从一个小工具单点启动,快速获取用户,然后让这些用户彼此吸引,留下个人信息和用户关系,转社交,黏住他们;或者从内容转社交,建立互动探讨的机制;接着设法转交易,给他们卖一些符合调性的东西;继而引入各种合作方,成为平台…越往后想象空间越大。


几种产品的演变路径

用户类型角度

企业 VS 个人

具体请看之前的文章toB 产品和 toC 产品的区别

群体 VS 个人

      一个典型的 OA 系统,一个 B2B 的供应链的工具,需要上下游一起用,才能产生效果,而 2C 的产品经常一个人用就好了,比如播放器看电影,浏览器上网。

工作 VS 生活

      2B 的产品是生产资料,2C 的产品是生活资料。基本上,后台产品偏 2B,前台产品偏 2C。生产工具的用户量通常不大,多为熟练用户,生活工具的用户量偏大,多为小白。于是有了 2B 重商业价值,2C 重用户体验。

男人 VS 女人

      2B 像男人,2C 像女人,男人在乎目的与结果,女人在乎过程与感受。2B 的产品主要有以下四个分类:

  • B2D,云储存、大数据等开发者服务,帮助开发者提升效率的基础设施
  • SaaS1.0,通用管理型 SaaS,是传统意义上的管理软件
  • B2B,垂直行业交易平台,是信息撮合+在线成交
  • SaaS2.0,垂直行业 SaaS 工具+交易

产品形态角度

  • BS 结构:大部分工作在服务端,客户端借助一个浏览器来做展示,相比如客户端,有跨平台的优势,不要 Window、Mac、Ios、Android 分开做。
  • CS 结构啊;需要安装客户端,还会有一个服务端。更新麻烦
  • 软硬结合:形式复杂,如果硬件有 Bug,要么召回,要么变废品。做到 6 个月左右升级一次就很快了
  • 大实体:有软硬件更有服务。这种产品服务比重占的较大。比如 4S 店,不仅有复杂的实体、行车电脑系统和应用软件,还有复杂的服务体系。这样的产品,只能以年为单位缓慢进化

这四种形式的规律是:前面的轻,做起来快,迭代周期短,试错成本低,对质量要求没有那么高,有问题容易改正,当然,相应的进入壁垒也就比较低
。顺着这个话题,提下关于用 Native(Client)还是 Web(Browser)更好,以下也总结了四条规律。

  • 偏交互的用 Native,偏浏览的用 Web
  • 已稳定的用 Native,试错中的用 Web
  • 访问硬件的用 Native,信息展示的用 Web
  • 核心功能用 Native,周边辅助用 Web
  • 变化少的用 Native,经常变的用 Web

各种其他角度

行业分类角度

盈利模式角度

分为两大类:

  • 卖货的行当:直接向用户要钱
  • 卖人的行当:即 2B 的抽水模式,主要向企业单位或信息提供者收取费用

卖货的基础是货要好,卖人的基础是人要多,但人多的本质还是产品好

关键资源角度

不同产品能不能成,需要的关键资源不同,主要有以下五种。

  • 资本驱动:有些行业没有足够的钱无法入场,比如补贴大战
  • 技术驱动:拥有核心技术能力,成为别人无法模仿的壁垒
  • 产品体验
  • 运营服务
  • 垄断资源:比如 12306

行业成熟角度

      这个行业是属于新兴的还是成熟的,对应着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产品的侧重点也不同。

Copyright ©2019 guowj All Rights Reserved.

访客数 : | 访问量 :